時評-議員的邏輯

上月國民黨宜蘭縣議會黨團召開記者會,批評宜蘭縣公民監督聯盟有政黨色彩,有議員指宜督盟成員「都沒選過議員,也沒當過,要如何監督議員?」此邏輯若成立,恐怕馬英九總統最高興,因為全台只有二人夠格監督他,其中一人年歲耄耋,另一人甚至還身陷囹圄。

宜督盟是否有政治色彩,是否會淪為政治打手?又是否能評鑑議員、媒體、企業?這些疑問的前提,都在於其評鑑內容是否足以讓人信服。處在現今資訊流通時代,這份尚未出爐的議員評鑑報告,未來仍須受到全民公評。

自從宜督盟公布議員評鑑辦法,有勤於問政的議員如芒刺背,擔憂宜督盟的評鑑方法不盡完善。縱觀外縣市部分的公民聯盟,遭疑有特定政黨色彩,宜督盟若要延續監督力道,仍須允執厥中。

評鑑報告值不值得信賴,除了被評鑑的議員外,任何民眾都能對評鑑內容發表意見。倘若評鑑失據,議員、社會大眾自可批判。但以宜督盟成員沒人當過議員、選過議員來否定監督資格,顯然失言了。

行為主義的謬誤,就是誤以為必須經歷過某些事,才能從事相關職位、工作。對議員的評鑑,取決於議員的言行、問政紀錄,絕不是拿宜督盟成員是否當過、選過議員來作文章。

這名議員的邏輯若成立,民主機制勢必將分崩離析,因為林聰賢縣長未來在議會答詢時,也可對著議員們回答:「你們哪位幹過縣長?」

 

新聞出處:中國時報  2013年07月03日 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%E6%99%82%E8%A9%95%EF%BC%8D%E8%AD%B0%E5%93%A1%E7%9A%84%E9%82%8F%E8%BC%AF-20130703000531-26010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宜督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